close

  前不久,家住南京威尼斯水城的陳月芹心裡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拖了近一年的學區問題終於解決了,而促成這件事的正是江蘇新聞廣播特別報道部的記者。她和另外幾位業主將一面繡著“剛正不阿傳民聲”的錦旗送到特報部,卻發現辦公室牆上已經沒地方掛了……
  成立3年多的特報部,採寫各種報道千餘篇,播發輿論監督稿件700多篇,受到中國記協和省委領導的點名錶揚。
  一群“小伙伴”堅守著新聞理想
  特報部記者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主力記者都是85後“新聞小伙伴兒”。
  2011年加入特報部的俞聲揚,剛入行時希望做些轟動勁爆的報道。“可剛開始幾個月,接觸的大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市郊某個公廁被拆除,周邊小商販無處方便,一場大雨導致快遞投遞延誤之類,當時我很疑惑——難道記者平時就做這種工作?”
  部門老記者開導他:“好的新聞題材需要提煉,話題往往就蘊含在日常小事中。”很快,發生在2011年8月的一件“小事”果然成了“大事件”。
  “南京小西湖社區有工商戶反映,在社區辦理經營場所證明需要先購買福利彩票,否則不予辦理。通過深入採訪我意識到,福利彩票的公益慈善性質其實已變成行政攤派,買彩票成了辦事的籌碼和交易條件,最終將導致社會秩序和慈善氛圍遭破壞,這絕非一件小事。”
  報道播出後,央視東方時空迅速跟進,還專門採訪了俞聲揚,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數十家報紙配發了評論,全省福利彩票行業按照民政部和中國福彩中心的要求進行了整改。俞聲揚由此決出新聞戰線上第一塊“金牌”。
  主任劉海濤是團隊里為數不多的“70後”。他說,“我們常問自己,為什麼要做記者?其實就是對新聞理想的堅持。”
  用制度力量與“軟阻力”掰手腕
  從事輿論監督,最容易遭遇“打招呼”、“請托”潛規則,特報部通過制度建設杜絕“人情稿”,抵擋“軟阻力”。
  江蘇新聞廣播建立了規範的例會制度,“選題透明,才能讓私活沒有生存空間”。特報部輿論監督報道選題幾乎全來自96110熱線等官方線索,拿到選題會上經過討論再去採訪,否則不能播發。主任、記者都不能私自確定選題,杜絕了各種人情提供的投訴線索和乾“私活”的可能性,堵住了新聞尋租發生的源頭。
  “開門見客,讓人情無處藏身”,是特報部自覺“防腐”的另一特色。2011年,記者劉康亮在鎮江調查採訪一位女教師因拆遷不力被學校停職停薪。報道播出後,有關方面領導來到時任新聞廣播部總監郭成濤的辦公室,郭成濤立刻把劉康亮喊來。這位領導拿出一個厚信封放在郭成濤面前,請求把稿子從官網上撤下來,被當場拒絕。領導帶頭垂範,下屬自然效仿,形成了一個拒腐體系。
  輿論監督“架橋梁”而不“掄大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特報部記者王哲對此體會頗深。
  回到一年前,南京威尼斯水城的陳月芹等多位業主找來,請他幫助解決開發商遲遲未落實的學區問題。“我調查後發現,表象是教育局和開發商之間互相推諉,深層次原因是當地政府在引進地產項目時,缺乏對開發商的制約和監督。業主在失望和憤怒之餘,甚至產生堵長江大橋求解決的極端想法。”
  王哲首先與業主代表進行了充分溝通,勸業主理性應對,同時連續一星期在開發商、教育局、區政府之間奔走,促成幾方坐下來連續進行了4次協商,開發商最終在解決學區和配套問題上向業主作出承諾,最終避免了一起群體事件的發生。
  “做輿論監督報道,不是拿著一根大棒去敲打對方,也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帶著老百姓去指摘某一方。要達到為政府排憂、為百姓解難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架起各方溝通的橋梁。”王哲說。
  這座橋梁,該怎麼架?記者趙立孟的做法是,“邁開腿,張開嘴”,到基層中、到群眾中。
  2013年7月,徐州沛縣朱寨鎮的周長俊老人反映,已經領了3年的新農保養老金今年一直領不到。去當地調查後,趙立孟得知該鎮竟有8871名老人沒領到養老金,不少生活困難的獨居老人很受打擊,覺得被政府“忽悠”了。他繼而發現,沛縣農保處一直堅持執行國家政策,按月向老人賬戶打款,但這筆錢通過各鎮的郵政儲蓄銀行發放,部分郵儲銀行圖省事,自行要求老人半年取一次,有的甚至謊稱國家有規定一年取一次。
  報道播出的當天,當地郵儲銀行就將拖欠的養老金全部發放,對一些腿腳不便的老人還進行上門服務。
  3年來,特報部從未偏離輿論監督的初衷。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註意給地方以時間和空間,化解了群眾怨氣,緩和了對立情緒,促進了社會和諧。本報記者 徐 寧
  (原標題:85後“小伙伴”,這樣堅守新聞理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97yttq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