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蔡夢吟《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16日10版)
  1957年,藍天野在人藝《北京人》中飾演曾文清。
  1979年,藍天野在《茶館》中飾演老年秦仲義。
  12月13日中午12點,距離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的回憶錄——由三聯出版的《煙雨平生藍天野》新書發佈會召開,還有兩個半小時。但慕名而來的讀者、觀眾,卻早早守候在人藝首都劇場門外,自發地排起幾十米的長隊。
  對於喜愛北京人藝的觀眾而言,這場主題為“藍天野和他的朋友們”的發佈會,實在難得——鄭榕、蘇民、朱旭、呂中……多位久不露面的人藝老戲骨齊聚一堂,為藍天野的新作捧場助威。
  嘉賓中最年長者、90歲高齡的鄭榕,彎著腰拄著拐首先緩步出場,87歲的藍天野緊隨其後,並請出一眾“老伙伴”翩然落座。人們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敬意。
  “人這一輩子很難先定日程,有時候想不到人生下一步還會這麼走。比如說很多年前我曾經發誓,絕對不寫回憶錄。”藍天野的開場白簡短而幽默。儘管曾不願動筆,但每每憶起往昔,藍天野還是感到“頗有興味”——最終,由他口述、由戲劇理論研究學者羅琦編輯成文,這本回溯“煙雨平生”的作品還是誕生了。
  書中,藍天野梳理了自己走過的80多年人生歷程。從參加進步戲劇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後文藝事業的建設;從在戲劇大家曹禺和焦菊隱的指引與熏陶下學習、鑽研表演和導演藝術,到作為主要教師為北京人藝培養濮存昕、宋丹丹、梁冠華、王姬等一批實力派演員……字裡行間融合了表演實踐、創作心得與理論思考,也引發“老伙伴”們的共鳴。
  鄭榕語幽默地說:“天野給我留了個題目,讓我談談‘書中哪一段最感動’。我現在開始試著回答。最感動的是——請翻到171頁,看天野寫人藝演員到房山崗上村體驗生活的故事。”
  在這一頁,藍天野寫道:“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的形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視深厚的生活積累。”
  1952年,北京人藝正式成立。劇院建成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戲,而是組織全院所有的導演、演員下廠、下鄉,體驗生活。
  藍天野曾在北京房山的崗上大隊足足待了半年,跟隨著全國勞模、崗上大隊書記吳春山一起生活,睡在牲口院的炕上。他每天起早貪黑乾農活兒、喂牲口,很快就融為了村裡的一分子,為農村題材的角色塑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書中,藍天野說:“我總認為,一個演員創造角色,不是從你接到這個劇本才開始準備,而是從你決心當演員那天就要開始的。”“演員的天職就是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連在臨時頂替或演沒臺詞的角色時,他也絲毫不馬虎。在他看來,“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沒有豪言壯語,就是一種演員的習慣,傳承劇院風氣。”
  人藝老院長蘇民跟藍天野是發小,兩人70多年的交情在人藝可謂“空前絕後”。藍天野在書中專門寫了一章《我的摯友蘇民》。蘇民評價藍天野,“拗起來九頭牛也拉不回,就是這麼一個執著的人。”但蘇民覺得,這股子執拗勁兒,恰恰是一個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特質。
  除了表演與導演工作之外,藍天野還作為主要教師參與到對人藝青年一代演員的培養教學工作中。1981年的演員訓練班被稱為“81班”,這個班裡的很多學生在後來成了表演大腕兒。招考學員時,宋丹丹反應機敏,與考官們來回過招,給藍天野留下深刻的印象。書中,他稱“丹丹是那種有人生體味的孩子”,愛才之情可見一斑。
  1984年,藍天野導演《家》。戲上演後,劇院三代演員同台、傳承藝術的做法受到各方肯定。院長曹禺因病住院未能到場看戲,致信藍天野,信中語重心長、情詞懇切,向藍天野表達出對年輕演員的期許,強調了青年演員培養的重要性:“想想你和你當時的朋友們,不就是在年輕時就顯出頭角了麽?”
  如今,耋耄之年的藍天野寶刀未老,仍舊活躍在舞臺上。今年4月,他執導人藝重排大戲《吳王金戈越王劍》,親自為演員示範,要求演員每一句臺詞、每一個眼神都要做到最精準,演出最終大獲成功;而他與劇作家萬方、臺灣演員李立群、臺灣名導賴聲川共同合作的一部新戲《冬之旅》,也將於2015年1月15日在保利劇院首演。在此次發佈會的最後環節,他簽名售書,與圍著他的年輕粉絲分享為人從藝的感悟…….用他在書中的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藝術創造,如果能做得更好一點,為什麼不呢?”  (原標題:人藝老戲骨共話《煙雨平生藍天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97yttq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